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5-08-12 13:55:16
【必备】说课稿合集5篇

【必备】说课稿合集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我主要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石壕吏》是八年级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语言精练得无以复加。

《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是诗人24岁时的作品,《石壕吏》则写于安史之乱初期,此时的杜甫已经47岁了,诗风由开元盛世时的雄伟深远凝变为深沉含蓄。结合本单元教学的要求及本诗的内容思想、写法上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读懂诗文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如“新”、“室”、“裙”、“前途”等古今异义词;了解古体诗在停顿和节奏上的特点,能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课堂上达到基本成诵。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丰富的内涵,理解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炼语言和复杂的思想感情。

3、析读题目和主要描写内容的关系,了解本诗“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构思艺术。

4、感受诗歌中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体会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

其中,重点是品味诗歌丰富的内涵,难点是本诗构思的巧妙和体会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阅读实践。”可见,多读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古诗词教学更应将诵读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学生读好了,也就学好了。本文的教学,我将以诵读为主线,带动其他教学环节的展开,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不断深化的诵读中,理解诗歌、体会情感,达到诵读积累、内化经典的实效。

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文本和学情之间的联系,使文本特点被学生认知、理解和领悟,才算完成了一次教学从此岸到彼岸的摆渡。本节课我拟以“发现”为组织课堂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在课堂无意的“发现”自己对词句的认识,而我则有意的“发现”学情,并做出相应的判断来组织教学。如果学生自己能够“发现”老妇“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是通过“换韵”来表达意思的转换的,就顺势引导他们了解本诗构思的巧妙,就可能将难点处理得举重若轻。把课堂交给学生,当然对教师具有挑战性,但课堂虽然没有预设不从容,没有生成却不精彩,课堂上来自于学生的“发现”对教师来说更是一种历练。

以“发现”来组织课堂教学,还要给学生用来“发现”的时间,必要的引导后,我要适时静默,让学生静静地看书,静静地读书,静静的思索。我认为,很多时候语文课堂需要的是安静。

三、说教学设计

1、温故导入

复习赏读七下课外诗词《江南逢李龟年》,四句诗,连接着四十年的沧桑,让学生深入体会唐代的战乱浩劫给诗人和音乐家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张养浩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每一个朝代的兴衰中,首当其冲遭难的是百姓,通过温故知新,引出《石壕吏》。

2、初读感知

首先,由学生最熟悉的诗歌中的绝句和律诗,让学生“发现”本诗与绝句和律诗体式上的不同,讲解本文诗体—古体诗,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

其次,设计开展形式多样的递进式诵读活动,具体包括:让学生借助注释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如强调“三男邺城戍”中的“戍”的字形,用“点戍横戌空心戊”的口诀帮其识别形似字,引导学生重视字词的积累。利用范读或听读指导学生读准音长,如读一二声时稍稍拉长,读三四声时相对短促。引导学生利用好课下注释划分诗歌节奏,让学生明白对于一个完整的释义不能盲目切分。通过不同形式的任务驱动诗歌的诵读,让学生熟悉课文,以读促讲,加强记忆。

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将难以理解的词句画出来,然后在班内交流。师生交流时,我注重帮助学生养成结合语境来理解词语的阅读积累习惯。如“新”在“二男新战死”、“谁家新燕啄春泥”、“温故而知新”等语境中的不同意思。积累充分了,才能够在下面的环节中准确把握诗情,把解读的内心感受,读出来。

最后,默读课文,说说本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来概括。引导他们发现本诗的主体部分是妇人的“致词”,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押“un”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押“e”韵,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既让学生掌握了古体诗概括的方法,也为接下来的了解本诗构思的巧妙做铺垫。

3、品读感悟

倾注自己的感情再次读诗,捕捉住那些深深触动自己的诗句,品味语言。“有吏夜捉人”为什么不说“有吏来征兵”?“独与老翁别”为什么不说“只与老翁别”?指导学生应善于抓住诗歌中具体的语言去品味语言背后的情味,调动自己的想象披文入情,并能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收获表达自己的所知、所感、所思、所悟,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读出的情味再读句子,将自己的理解“征于色,发于声”,实现学生与文本、自我、同伴、作者的多重对话。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 读杜甫,要读出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分量。

在这环节,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发现、去感悟,去诵读,相信学生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展示。

4、析读研讨

结合《老王》、《信客》、《阿长与山海经》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题目与描写的主体内容文题相符的特点很显性,但本文的题目是“石壕吏”,却用大量篇幅描写老妇,对于“石壕吏”却只是简单叙述。那么我们来修改这首诗的题目,将它改为《石壕妇》,好不好?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结合之前的课文概括,启发学生明白古体诗通过韵脚转换来实现文意转换的特点,尽管诗中详写老妇致词,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是官吏与妇人之间的对话。通过推敲标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 “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构思艺术。

诗人将差吏、老妇描写的如此真切具体,诗人何在?引导学生抓住 “ 怒” 、“苦”、“如闻”、“独”等关键词发现沉默的诗人,教师适时讲解诗人此时的处境及写作背景,让学生读其文、知其人,知人论世,让学生想象诗人的心理,从而理解沉默的诗人复杂矛盾的思想情感。他既同情百姓,又关心时局,这一含蓄的情感也反映在他的《三吏》、《三别》之其它的五首诗中,引导学生扩大阅读,体会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体味他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让“圣人情怀”滋润精神的沃土,涵养心灵的华彩,继续今天的发现之旅,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使用教材: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此处隐藏6144个字……冷凝成小水滴或结成小冰晶,这样就形成了我们看见的云。 2、请学生欣赏几组精美的云彩图片。简介云的分类,并介绍不同云的特点及其所预示的天气变化。

3、课外延伸:搜集资料:下雨和人类的关系。

4、小结:在这节课中,老师发现同学们的课外知识可真丰富。雨,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自然界水资源循环的一种形式,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使大自然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请同学们课后多了解一下关于雨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云的形成过程和认识几种常见的云,可以丰富学生知识,激发学生细心观察和大胆思考的科学探究能力,为学生 5

说课稿 篇5

一、说课内容:勇敢

现在我们面对的多是独生子女,在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由于家长过度的呵护等因素,使孩子失去了很多应有的能力,胆小、无毅力是他们当中许多人的通病,培养勇敢精神已经被很多家长老师引起重视。在与家长的沟通及家访过程中我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单独的房间,可真正能做到单独睡觉的孩子却很少,多半原因是孩子不敢睡,有的孩子睡到半夜后,迷迷糊糊又钻进了父母的房间。有的孩子犯错误后,不敢向家长承认错误,为了隐瞒一个错误会接着犯下一个错误。还有的孩子认为勇敢就是胆大,无论多高都敢往下跳,活动时兜里时常揣着铅笔、小刀等坚硬的物品。低年级同学在勇敢方面主要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及实践上的不足,作为老师和家长应及时指导并多加鼓励,帮助学生锻炼胆量,为今后的生活积累经验。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坚强的意志。

2.用辨证法的观点理解“勇敢”,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和讨论加深对“勇敢”的认识。

2.培养学生由浅认识的勇敢上升到在学习上,在困难面前,在紧急关头坚强、勇往直前的品质,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教学环节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活动:1、进述和讨论——认识勇敢理解勇敢2、情境小品——判断哪种行为是勇敢的3、自我测试——如何克服怯弱,使自己变得勇敢

1、讲述和讨论

因为勇敢属于性格方面的问题,为了不伤同学们的自尊心,我先讲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让同学们知道老师也曾有过的胆小的时候,但正确面对后,克服了害怕的心理,经过不断的锻炼现在已不再害怕了。听了老师的讲述,你想对我说什么呢?从而引出“勇敢”的话题。“你认为什么是勇敢?”“说一件你认为是勇敢的事?”从学生的回答中比较“勇敢”和“大胆”的区别,让学生讨论,作为一名小学生什么才是真正的勇敢?

这一环节从认知方面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否定了那种别人不敢做我敢做就是勇敢的观点,有利于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2、情境小品

在上一个环节中学生对勇敢的涵义有了初步的认识,仅仅是在认知层面上,接下来通过小品的形式,让学生判断哪种行为是勇敢的表现。第一个小品:一个孩子和家长在商场里走散了,他就在原地等家长,有人要领他找家长,他也不跟那人走,请售货员阿姨帮忙,用广播找到了家长。第二个小品:一个男孩和同学打架,脑袋上出了血,他不喊疼,别人夸他真勇敢。第三个小品:小丽在写作业,小刚叫她去玩。小丽有一道题算不出来,她不去,小刚同意让她抄自己的作业,小红拒绝。小红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做出来啦!第四个小品:小明看到一所房子着火,他想和消防员叔叔一起救火,于是就冲进了火场。

小品表演后,让同学讨论:哪种行为是勇敢的?为什么?通过讨论,让学生更加清楚勇敢的真正意义,对今后生活有定的指导作用。特别是第四个小品,作为小学生来说,是未成年人,是受保护的对象,救火是有危险的,这种行为太鲁莽,不能称为勇敢。

这四个小品展现的是孩子们平时生活中的事情,虽然事儿小,但从中反映出的却是他们对勇敢的理解,以小品的形式呈现出来,一方面孩子很喜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学生亲自表演的也是一种教育的过程,使学生对勇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自我测试

当学生对勇敢的含义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后,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自我测试,使学生对自己的勇敢程度有一个认识。(1)你是自己一个人睡觉吗? (2)晚上爸爸、妈妈外出办事,你一个人敢在家吗? (3)做不出题目,你想哭吗?会发脾气吗? (4)遇到危险或困难时,你是否会发抖或出汗? 能做到一至二件的同学,你比较勇敢;做到三件的同学,你挺勇敢。之后的“小勇士解难”给那些胆小的孩子出主意想办法,帮助他们克服害怕的心理,同时也是让他们自豪地展现了自己的勇敢。

五、本节课我想力图体现的几点

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要以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特点为基础。勇敢属于意志品质范畴,意志是指在认识和变革现实的过程中,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表明:优良的意志品质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儿童的实践活动中,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小学时期是意志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重视对小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将对其一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意志品质影响学生认识活动的方向性、积极性与持久性。从小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对学生意志锻炼具有重要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困难面前表现大胆、无畏、果断、坚强——这是一种无可比拟的精神状态。在人的不幸中,最大的不幸是失去勇气,变成一个渺小的、胆怯的可怜虫。假如我的学生在童年时代不敢爬上树顶,不敢游过河流,不敢在夜晚走进森林,不敢在暴风雪中护送无能为力的小孩回家,这种教育只能是温室里的教育。”

1、帮助学生重新认识勇敢。

很多学生都认为勇敢就是胆大,比如说上课大声地发言,不害怕雷电,不害怕昆虫等,在这种片面的认识下,会发生很多危险的事,像爬到窗户外够口袋、拿着铅笔对着同学乱画,在操场上扔石头等。这些行为都源于学生对勇敢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因此在这节课上,通过自己讲述、小品表演、讨论等形式,告诉学生什么才是真正的勇敢。“小勇士解难”则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提高自己的胆量。

2.意志必须通过克服困难来实现

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有目的的行为都需要努力。只有克服困难的行动才是意志行动。困难有外部困难和内部困难两种,外部困难是指客观条件的障碍,。内部困难是指人在行动时,受相反的要求和愿望的干扰。外部困难必须通过内部困难而起作用。意志主要表现为克服内部障碍上,因为对有能力的人来说,克服外部障碍是能力大小的问题,谈不上意志。外部障碍只有变成内部障碍,才能引起意志努力。如,第三个小品,在没有完成作业时,小伙伴来找她玩,这时就需要用意志来战胜自己想玩的欲望,在战胜的过程中自己的意志品质得到了提高。要想真的使自己变得勇敢还需要克服胆怯的心理,在实际生活中去锻炼。

3、同学参与表演。以往的课堂,常常是老师讲,学生听,这节课我把学生也当作一种课堂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他们来亲自表演小品,方式有变化,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特别是参加表演的同学,在排练的过程中受到的教育是最深刻的。

《【必备】说课稿合集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