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雪》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雪》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篇描写雪景的小品文,文中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雪的世界,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那份“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逸致。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并掌握了文言学习的方法,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但是对文言文阅读的深层分析还不够到位。对于情境交融、借景抒情的文言文,还需要教师加强指导。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理解文字基本内容。2.学习白描手法,感受文言词句之美,感受雪后景色之美。3.理解张岱的“痴”,感受张岱的闲情雅致和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学重点】
了解白描手法,品位语言词句之美,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张岱的“痴”,领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讨论法;提问法;圈点勾画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温故知新
{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准备上课。PPT上的诗句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色呢?(PPT展示关于描写“西湖”的诗句)没错!就是西湖。在西湖中央有一个被称为“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的湖心亭。【PPT展示湖心亭图片】“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里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那今天我们就跟随张岱的脚步去湖心亭赏雪。
二、检查预习,字词积累
{教师活动}: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成果。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教师活动}:教师范读(提醒学生认真聆听老师的范读,注意重音及节奏)
{学生活动}:同学们自由朗读并结合书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把自己翻译不懂的记下来。
{小组合作}: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翻译,把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组内讨论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我们稍后共同探讨。(小组合作讨论,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巡回指导并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
{教师活动}:小组讨论的差不多了,哪个小组在翻译的过程中存在问题。(解决小组问题)
{教师活动}:大家翻译的不错,对这篇文章的大意已有了基本的了解。那我请一名同学来分享一下,翻译的过程中有哪些文言词语需要格外注意吗?比如一词多义,通假字。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文章中的重点字词翻译。
{教师活动}:通过刚才的梳理,谁能用小标题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1:夜观西湖雪学生2:偶遇雅士饮酒
四、品读赏析,共赏雪景
{教师活动}:本文题目是湖心亭看雪,那哪句话是描写所看到的雪景呢?同学们再读文章,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说出你感受到一幅怎样的雪景。
{学生活动}:学生快速朗读,圈点勾画出相应句子。学生1:我找到的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我感受到的是大雪茫茫,银装素裹,像童话世界一样。学生2:我找到的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我读出了静谧的感觉。
{教师点评}:同学们都找对了,并且也感受到这是一幅梦幻静谧美好的雪景。
{教师活动}:作者用短短两句话就把这美好的雪景呈现出来了,这种描写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学生1:简洁明了学生2:不加渲染{教师明确}:文字简单质朴,不加雕琢,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写作中它是一种描写方法,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简洁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文章中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概括,几个词就写出了景物的形与神。
{回顾拓展}:同学们还能想起哪些古诗也是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共同明确}:《天净沙·秋思》;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教师拓展}:白描也可用来描写人,写一个人的外貌时,无须长篇大论,只用寥寥笔数抓住其最本质的特征即可。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故乡》中对“杨二嫂”的描写。{教师活动}:了解了白描的写作手法,那文章是怎么运用这种方法来写雪景的呢?{学生活动}:教师指引,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小组代表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写出了雪后西湖全景,天地茫茫,突出一种“大”的境界。小组代表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从近景角度来写雪景,突出了“小”的境界。
{教师明确}: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的大与人物的渺小,令人产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这句情景交融,天人合一,既写出了观雪的乐趣又有一种孤独之感。
{学生活动}:学生齐读描写雪景的句子,再次体会雪景之美。(评价指导学生“雾凇沆砀”要读出弥漫之美;“痕、点、芥、粒”写的很轻,我们就要读出那种轻微的感觉。)
五、悟读延伸、感悟升华
{教师活动}:共赏完西湖雪景,接下来还有更精彩的风景等着我们。大家能用一句话评价一下张岱,概括他的情感吗?
{学生齐答}:“痴”
{教师活动}:非常好,作者“痴”在哪些地方?同学们思考
{教师明确}:“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大雪过后)、不寻常的时间(晚上八点),不寻常的行踪(独往看雪)。“痴”于景:天地茫茫,天人合一,朦胧的冰雪世界。 “痴”于情: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世俗之外的高雅情趣,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共同探究}:酒后分别时,问其姓氏,回答是“金陵人”,是不是所问非所答?显然不是这就需要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作者,了解一下时代背景。
{教师补充}:作者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平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结合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作者在明亡之前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爱好广泛,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明朝灭亡,他不愿意与清为伍,这体现了作者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师活动}:文中还有哪一处也能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
{学生思考并回答}:崇祯五年;写这篇文章时已是清朝,作者仍用明朝的年号,可见他对故国的留恋,体现故国之思。
六、对比阅读,深入主题
课 ……此处隐藏25137个字……p>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师:雪姑娘带给大家许多快乐。她带给伊万和玛璐莎的快乐。“曾经冷冷清清的小屋现在充满了生气和欢乐。”她带给孩子们的快乐。“孩子们纷纷来找雪姑娘玩。他们唱歌给她听,还告诉她种种新鲜的事。”大家都喜欢雪姑娘。可是,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大家再读读课文。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体会雪姑娘离开大家时的痛苦心情。
1、默读课文第五至九自然段,划出体现雪姑娘痛苦心情的句子。
2、交流反馈,体会雪姑娘的痛苦心情。
3、说说白雪姑娘为什么这么痛苦。
4、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读出雪姑娘的痛苦心情。
5、师:可是,大家非常爱她、关心她。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大家越是这样对待白雪姑娘,白雪姑娘就越痛苦。最后,白雪姑娘融会了。大家的心情是怎样的?
(二)体会大家失去白雪姑娘的心情。
三、展开想象,续写故事。
1、任选一题,根据想象接着往下说一段话。
(1)冬天到了,白雪姑娘又回来了。……
(2)大家呼喊着:“白雪姑娘,你在哪儿啊?……”
2、学生小组互相说说。
3、把刚才说的写下来。
四、总结全文
教师小结:白雪姑娘来时,带给大家许多快乐,要离开大家时,她非常痛苦,因为她无法再把快乐带给大家了。这样只想给别人快乐的孩子,谁会不喜欢呢,即使是暂时的离开,大家也会非常想念她,盼望着她回来。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选词填空。
2、抄写喜欢的句子段落。
《雪》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2.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课文;
2.揣摩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其中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与朗读相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开学的第二周,下了一场春雪。请大家描绘一下雪景,谈谈对雪的感受。
面对这片银白的世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雪》,去感悟鲁迅笔下的雪景。
二、整体感知
1.疏通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磬口(qìng) 脂粉奁(lián) 灼灼(zhuó) 嘻笑(xī) 褪尽(tuì)
凛冽(lǐnliè) 博识 天宇 精魂 消释 升腾
2.课文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三、朗读课文
听课文配乐朗读(播放画面),学生听读;
分小组朗读;
学生挑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并谈谈朗读处理的根据。
全班配乐朗读。
四、理解感悟
1.在作者的眼里,江南雪景有着怎样的特点?
滋润美艳,隐含生机。但不能持久。
2.文章通过哪些方法,表现出“滋润美艳、隐含生机”这一特点?
对比:江南的雨(单调);
比喻:“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极健壮的处子的皮肤”;
烘托:繁盛的花丛、纷喧的蜜蜂;
孩子们塑雪罗汉。
五、品味语句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成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坚强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气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气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青春” “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江南的雪蕴育着的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六、课堂小结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江南的雪给作者的感觉就是美艳、绚丽、有趣。但这种美因为未经磨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3.课外阅读《野草》。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写词语、拼音。
3.江南的雪具有什么特点?
滋润美艳,隐含生机。但不能持久。
二、理解文本
1.“江南的雪”与“北方的雪”这两部分通过什么联接?
通过“但是”一词,也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性。
2.北方的雪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学生寻找相关语句,并朗读)
孤独:(除此以外,别无他物)
坚强不屈,毫不妥协:“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
献身:“死掉的雨,雨的精魂”。
3.你怎样理解“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4.你认为作者更喜欢哪一种雪景,为什么?
北方的雪,在孤单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
三、课堂小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的眼里,这种美平和、恬静,却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他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像北方的雪一样,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这种写法就是我们常讲的:借景抒情。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完成《语文练习册》;
3.你曾在雪地里做过什么事,有过什么忧喜?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
板书设计:
6雪
鲁迅
南方的雪 美艳 绚丽 有趣
北方的雪 孤独 雨的精魂 ( 借景抒情)
教学后记:
讨论的学习方式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