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的作文【荐】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节的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春节的作文1家乡的春节,往往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自新年前夕起,大家就开始忙着采购年货,街上的大小店铺也纷纷挂起了红灯笼。各式各样的吆喝声响成一片,久久回荡在大街上空。节日的大街被来来往往的行人挤得水泄不通。大街上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人们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贴上买来的春联了。这件事受到男女老少的一致欢迎,孩子们总会拥上前去,抢着帮大人们贴春联。这仿佛已不是一项习俗,更像是一项很受欢迎的亲子活动。
除夕那天,清早,床头的闹钟总会被一阵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取代。据说,鞭炮一开始是用来驱赶年兽的,如今,年兽被赶跑了,但这项习俗却一直流传至今。那噼里啪啦的声音为这盛大的节日带来了不少喜庆的气氛。
从早上起,厨房里就堆满了各种食材,烟囱不停地冒出阵阵炊烟,一阵阵香味让人不禁垂涎三尺。晚上,在餐桌边,一家人推杯换盏,一阵阵笑声不停的往外传。
在我的家乡,还有一项独特的习俗——跨火盆。饭后,爷爷总是打着手电筒,把我们带到田间,然后,在一个铁盆里放上一些桃树枝和干草,并用火点燃。火越烧越大,然后,就由我们一个接一个从燃烧着熊熊烈火的盆上跨过去。按照规矩,应该由老人先跨,到了最后,才轮到我们这些孩子。这个习俗可大有来历呢!听爷爷说,跨过火盆时,我们身上的厄运都会被烈火烧尽,新的一年中,我们的生活会像火一样越来越旺。
很快就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一边看春晚,一边守岁。在这样一个深夜里,困意一阵接一阵地涌上人们的心头,但总是有一股力量驱使着我们坚持下去。终于盼到了次日零点,一阵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在庭院里响了起来,这是在向人们宣告:新的一年来到了。
快乐的一天很快就过去了,第二天早晨,整个院子里都弥漫着一股清烟。大家换上新衣裳,走到客厅,轮流在佛像前磕头,许愿。随后,大家便轮流去长辈家拜年。就这样到了中午,一家人结伴去街上,看舞龙、舞狮的表演。按照规矩,第二天开始,大家才能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孩子们总能在他们手里拿到红包。他们奔跑着,跳跃着,心里乐开了花。
元宵节固然是热闹的,街上有卖各式各样的花灯的,有的像一只白兔蹦来跳去,有的似一条游龙翩翩起舞,还有的如匹匹骏马奔来跑去。各种口味的汤圆馋的人们口水直流。过了这一天,家乡的年味也渐渐淡了下来,人们该种地的种地,该打鱼的打鱼,都恢复了往常的生活。
春节的作文2除夕将近,家中便已做好了迎新的准备。一进家门,准能闻到阳台上挂着的腊肉的香味。近观,一根根泛着红里透黑的色泽,显然已经成熟,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干香的气息,让人垂涎欲滴,真想咬上一口。
终于盼来了除夕。年夜饭之前的一两个小时,爷爷奶奶就已经在厨房间忙碌起来。不一会儿,饭菜的味道已充满了客厅的每一个角落,填满了每一寸空气中。六点整,我们一家人围坐在圆桌旁。平时吃惯了鸡鸭鱼肉,我对蔬菜还是情有独钟。我的眼前是一盘“菜娃娃”,她们浑身散发着翠绿的光泽,清新可人,周围还点缀着几块白中微黄的豆腐,看上去素洁、淡雅,真可谓“一清二白”。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颗“菜娃娃”,脆脆的,还带点甜味。虽然没有大鱼大肉的“重口味”,但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时,一盆热气腾腾的糯米糕端了上来。我夹了一块,轻轻一咬,黏黏的、软软的、甜甜的、香香的,热乎乎的,一直暖到我的心底,温润着我的心房。散发着淡淡香味的糕,在屋里飘撒开来,润酥了大家。糕即为“高”,寓意步步高升,这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是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今晚的“重头戏”羊肉终于登场了。灯光下,肥嘟嘟的羊肉泛着点点亮光,是那样诱人,搭配着几颗碧绿的香菜,煞是好看。奶奶说,这是乡下二姨婆家自己养的,绝对好吃。要知道,我们海门的山羊肉可是闻名遐迩的。说时迟那时快,我瞄准一块羊肉,果断下手。顿时,鲜美的肉汁充斥于口腔中,肥而不腻,酥而不软,刚刚好,很有嚼劲。一块下肚,还意犹未尽。奶奶在旁边还一个劲地催着我多吃几块。我知道,奶奶把她的爱都盛在了这满满的一碗羊肉中。
年夜饭中,还少不了馄饨。虽然平时也吃,但过年的味道不一样。这不,这几个馄饨在奶奶秘制的汤料里是那样的饱满可人。一个个就像是金元宝,象征着新的一年财源滚滚。我夹起一个,滑溜溜的,晶莹剔透,一口吞下。咦,怎么是甜的?原来我吃到了一个糖粉馅的。奶奶说这可是个好兆头。我眯着眼砸吧着嘴,糖甜到了我的心里,年也钻进了我的心里。
年年过年,总少不了美食。包子、年糕、花生、糖果……这些虽然平时也吃,但唯有到了过年,才感觉到有年的味道。当代社会,人们越发忙碌,但每每与家人坐在一起,吃一顿年夜饭,才能体会出浓浓的年味,给人以年的记忆。
新年,藏在舌尖,更藏在心底!
春节的作文3在咱们公安县老家,春节过的不长也不短。大约也就是在过了腊八节之后,过小年之前的那段时间就开始了吧。
至于腊八节,在老家那儿并不明显。也就只是熬腊八粥,自然是没有北京那边的隆重而又热闹。这不算春节伊始,还要过一段时间才有年味。
快过小年时,年味才逐渐浓了起来。大家开始忙和起年货物资,不少性急的家庭已经买了春联、年画,贴在自家的房前屋后。忙和了几天,进入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了。这天人们可忙了,必须大扫除一次,床啊、玻璃啊、地板啊,必须擦得一尘不染,透亮透亮的才行。还要把肉、鱼、蛋、蔬菜准备好。当天晚上必须杀一只最小的鸡或猪,好象叫什么“除劣”。街上也有许多卖糖的,和北京差不多。
终于到了除夕,小村庄热闹极了。村子里,飘满了酒肉的香味。晚上的团年饭,一家子其乐融融地围坐成一桌。团年饭丰盛自然是不用说的,香肠、腊肉、年糕,鱼是钓的,野鸡是打的,蘑菇是采的,地地道道的农家味。大人们轮流敬酒,就连平时不喝酒的人为了这个美好的节日,也破例了。外公外婆照例开始讲他们曾经的往事了。吃完饭,该看春晚了。一家子围坐在电视机旁聚精会神地看着,不是发出一阵阵大笑声。对了,这天还要去寺庙祈祷啊!山上的那座小寺庙也一定早已挤满了人吧!听说必须在9点至12点,夜幕降临,无人打扰的时候,许下的愿望才会很灵。当然,不带够供品可是不行的。一到12点,零点钟声响起,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便肆无忌惮地炸开了。守岁嘛,看完联欢晚会,也有12点了。
大年初一,家家户户拜年。仿佛约好了一般,今天我给你拜年,明天你给我拜年,从没有错的时候。吃顿饭,唠叨些家常,也就挺亲热的。当然,小孩子们还是最高兴的,因为有压岁钱呀!一直到大年初六初七,都是如此。
一过大年初六初七,不少人都要回去工作了,老家一下子变得冷清了。关门的铺户也重新开张了。然而,这种局面才维持几天,元宵佳节又来了 ……此处隐藏8380个字……,就等着这阵“东风”吹来。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兽,常在每年的最后一天下山吃人,后来,人们发现“年”害怕红色,光和响声,于是,就在每年的这个时候,人们纷纷穿上红衣,点燃火把与爆竹,把“年”吓跑。久而久之,这一天就成大家口中的“过年”所以春节又叫过年,是团圆的节日。一家人欢聚一堂,嗑着瓜子,吃着糖果,聊聊心事,有说有笑。按传统习俗,这饺子可容不得半点马虎,尤其是这饺子馅:饺子里放硬币,谁吃到就会财源滚滚;饺子里放年糕,谁吃到就会步步高升;饺子里放糖果,谁吃到谁的日子就会甜蜜蜜……春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下面,就是包饺子了,这饺子可是春节中必不可少的美食,为什么?因为它象征着团团圆圆呗!开始包饺子了!我先拿一张饺子皮,再把拌好的馅放上去,最后合上,捏一捏,就做成一个美味的饺子了。妹妹一脸崇拜的看着我:“姐,你好厉害!”“嘿嘿,学着点吧!”我得意洋洋地对妹妹说。"哼!”妹妹不屑一顾,又鹦鹉学舌地再包了一个,居然比我的漂亮:“怎样?”面对妹妹挑衅的眼神,我气急败坏,却又无可奈何:“唉……”长叹一口气后,继续帮大人们包饺子。看着我亲手包的饺子一个又一个地横空出世,我心花怒放。 新年的钟声敲响了。“下锅!”随着奶奶的一声令下,妈妈把包好的饺子倒进沸腾大的锅里。忽然,一阵“噼里啪啦”在耳边炸响,爸爸反应最快,立刻抱起烟花来到院子里燃放:只见烟花如一只只火凤凰直冲天空,伴着响声,在空中炸开一朵朵绚丽多彩的“花”红的像火,粉的似霞,蓝的如海,夜空顿时变得五彩斑斓。我和弟弟妹妹载歌载舞,拍手欢呼。我们仰望天空,烟花照亮了我们的脸庞,心中充满了喜悦。
"上菜喽!"热气腾腾的饺子盛上来,香气扑鼻的饭菜摆上来。我们一家子高高兴兴的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新年的饺子就是特别,因为我吃到了包有硬币和年糕的饺子。包着糖的被奶奶吃到了,笑容久久的绽放在奶奶的脸上。一阵阵欢声笑语回荡在房间里…… 这时,你只要说:“新年快乐!”长辈就会掏出早就准备好的压岁钱给你,我最喜欢压岁钱了,可每年都被妈妈收缴,因此母女之间的战争不断,但每回都我输,今年也不例外。据说,在魏晋时期就有这个做法。压岁钱也叫“压祟钱”因为岁与祟是谐音,所以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使小孩们平平安安过年。我喜欢春节!喜欢其乐融融的场面!喜欢和亲戚朋友们在一起!
春节的作文14再过两天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啦!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去商场、超市采办各种年货;有的在家里忙着清洁各种食品;有的在门上贴春联、窗花,还有的贴上了今年的吉祥物——兔子,广场空地上一些调皮的男孩子会冷不丁地扔鞭炮,把人吓一大跳,他们便会躲在一旁哈哈大笑,空气里到处洋溢着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对了,今年我还写了不少春联,三个姑妈我一人送了一副,让她们贴在大门上,她们都夸我写得好呢。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xx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有着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其中除夕的守岁和大年初一的拜年是最重要的两个。在外地工作的儿女无论有多远、有多忙,都要团聚在父母身边,等着年三十晚上的守岁,我们就是从南京回到姜堰奶奶家的。现在的人们一般都是吃完团圆饭后,一家子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晚守岁的。接近午夜十二点时,只见外面焰火齐放、鞭炮齐鸣。说起这个风俗的来历,还有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呢。传说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吃飞禽走兽,一天换一种口味,从虫子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熬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躲在屋里吃“年夜饭”,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年初一早上,也是小朋友最喜欢的时刻,起床后就急火火地奔到大人面前说一些拜年的吉祥话,这时大人们就会笑嘻嘻地掏出红包,一圈年拜下来,能收不少红包呢。当然春节还有其它不少风俗,比如除尘、祭祖、接财神等等,小朋友最喜欢的还是元宵节,那天不仅能吃到好吃的元宵,还能提着形态各异的花灯相互炫耀,别提有多高兴啦。今年我的小姑妈给我买了一个漂亮的兔子灯,我可等不到那么久,早早地就拖着它到处跑了。
小朋友们,你们喜爱春节吗?
春节的作文15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但我最喜欢过年。每到新年,家家户户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但你知道吗,过年为什么会有这些喜庆的活动呢?这里面有着一个美妙的神话传说故事,现在让我来讲给你们听听吧!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都要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一年的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准备扶老携幼上山避难。这时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当时全村的乡亲们正在收拾行装,谁也没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的一位老婆婆走过去给了他一点粮食说:“快逃吧!年兽快要来了。”老伯伯笑着说:“婆婆如果让我在你家呆一夜,我一定能把‘年"兽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他,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有撇下他,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只见村东头老婆婆家里,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便向老婆婆家扑了过去。快到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劈里啪啦”的炸响声,“年”吓坏了,就再也不敢往前走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于是,乡亲们一起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作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祝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子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以后,每到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光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后来这风俗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还有很多美好的习俗,比如:贴窗花,贴年画,吃饺子,压岁钱等。我最喜欢的习俗是压岁钱。每到过年,外面的家人和亲戚就会给我许许多多的压岁钱。然后,我就会用压岁钱买玩具、买炮,让我玩的更加快乐。
过新年,穿新衣,开开心心过大年……外面唱着快乐的歌谣,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