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学反思

金色花教学反思

时间:2025-09-20 09:53:15
金色花教学反思

金色花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金色花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色花教学反思1

这是一堂徒具骨架而没灵魂的课。整节课上下来总觉得缺了点感觉,我想那就是语文味儿吧。尽管在课堂上几次三番地想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景中,但总是浅尝辄止,整节课还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

预设的教学重点是“读一读、说一说”这两个环节,希望通过这两个环节学生能到字里行间去摸打滚爬,有所感,有所悟,但显然这个目标没有达成。缪老师和包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中的问题:朗读指导不到位。

首先是朗读的目的不明确,为“读”而“读”,尽管朗读的形式有所创新,师生配合读、男女声合读等,但学生被老师驱赶地读,只求形式不求实效。二是朗读的形式把握不当,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功能,有一定的章法可循。特别是齐读,是教师必须谨慎选择的,滥用齐读会使学生产生殆倦,压抑课堂气氛,齐读应放在学生对课文的情感有所了解、有所感触之后,它是教学效果的一个检测。第三是自身的朗诵功底还有待提高,教师范读的精神固然可嘉,但在电教设备如此先进的今天,完全可以采用一些名家的朗诵,以提高教学效果。

这节课的教学还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示:传统的未必是不好的。在我有限的视野范围里,语文备课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环环相扣,通过逐层深入的问题解读文章;一种是板块分解,通过各个环节来解构文章。凑巧这次龙飞采用的是第一种形式,而我则采用的是第二种,在备课时我参考了很多资料,龙飞上课时用到的那些问题我很多次地看到,但每次心里都很排斥,都老掉牙的问题了,拿不出手。我苦心孤诣地设计了“读一读、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等环节,自以为创新高于一切,却忽视了语文教学中一些必不可少的环节,比如整体感知。因为缺少这一环节,学生对这首散文诗的理解总是支离破碎的。板块式教学的最大弊端在于割断了课文中原有的情感脉络,语文的“听、说、读、写”很多时候是一个综合体,不能截然分开。作为一名新教师,我觉得自己有必要改一改浮躁的毛病,对传统的一些教育方法也不能一概否定,在扎扎实实的基础上创新。

新课标中强调语文应该注重整体感知和熏陶感染,教师应努力调动文字本身的力量,引领学生去感知文字背后魅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文本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其中分析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大学时非常喜欢陶渊明的“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自己读文往往囫囵吞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然而现在走上讲堂发现把“感觉“说出来是见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对自己没有感觉的文章产生感觉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说实在的,对泰戈尔的《金色花》我兴趣不大,我也无法体会其中蕴含的母子情,后来查阅了很多资料,慢慢有了感觉,但始终不是自己的,我想这是我的课上不深刻的根本原因。“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只是一个笑话,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而如何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是这节课留给我深思和探索的问题。

以上几点导致我这节课如浮光掠影一般,留给学生的东西并不多,他们随我在地面上挖坑,却没有深入去取水,他们的心灵没有得到滋养。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一堂课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堂课应该像一部小说一样,有悬念、有高潮,使观赏者不忍释手。但显然我若要到此境界还需要一定的时日和磨练。这次开课留给我很大的思考空间,我,将在语文教育的道路上摸索前进。

在认真反思后,我觉得将这课堂做如下改变:导入——录音范读——整体感知(五个画面)——说说你最喜欢那个画面,为什么(在此过程中渗透朗读指导)——集体朗读——与《仿佛》做一个对比——将“写一写”部分留为家庭作业。

金色花教学反思2

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振,从而荡涤、升华自己的心灵,享受审美情趣。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把朗读设计为本课的重点是合理的,朗读过程很好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歌感情。课堂问题的设置,也能将读与思结合,提高学生的鉴赏力,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一篇课文进行了一次“感激母爱”的体验,让学生从一篇课文出发,体验了母爱的无私,以及对于母爱的回报。当前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堂课是可取的,因为它强调了人文价值。

但本课例也有一些“败笔”和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指导朗读过程忽略了教师自己的示范朗读,而教师在朗诵泰戈尔的其他诗作时,流于应付,情感平淡,该如何处理,还有待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而且录音机的效果也欠佳。最后,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引导还不够很好的把握,作到收放自如,这是一直困扰着我的一个问题,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能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金色花教学反思3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课堂设计先以一篇感人的文章铺垫课堂的感情基调,以朗读贯穿始终,让每个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更好的感悟文本,读出自己的感受。中间的表演朗读把朗读推向了高潮。各位同学朗读基础不一,可以在比较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朗读的难点是这段对话:“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我让学生试读,又让学生想像人物当时的表情姿态来读,这样的朗读铺垫,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了人物间的情感,最后读出了妈妈当时的疼爱、惊喜、责怪、牵挂等;读出了孩子的俏皮、撒娇、可爱。再指导学生利用学到的诗歌抒情手法现场创作口头小诗歌,不仅深入理解了诗歌的写作方式,更在构思中加深对父母之爱的理解,一举两得。最后通过全班讨论发言的形式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并能影响学生以后的生活,弘扬中华美德,使文章内涵得到拓展。

从教学的内容和组织形式来看,这堂课超越了考试的局限,通过正规、非正式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经历,并通过比较阅读加大了课堂的容量。这就让学生知道:语文有多大的外延,语文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语文味(诗味)怎样获得,从而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和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

金色花教学反思4

1、在上这堂课当中,我本着让学生学会关爱的感情的精神,让学生先从文本入手,进行了一次“感激母爱”的体验,让学生从一篇课文出发,体验了母爱的无私,以及对于母爱的回报。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振,从而荡涤、升华自己的心灵,享受审美情趣。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 ……此处隐藏7237个字……,心中满是对妈妈的感激,自然一气呵成,用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写话练习。我以及听课的老师都被同学们的真情深深打动了。在这种氛围中,许多上课很少主动举手发言的同学都纷纷发言表达对母亲的爱。此时下课铃声响起,我说出了此番结束语:同学们,沐浴着母爱成长的你们要懂得加倍地回报,去爱你们的母亲,

在这节课中,学生在老师营造的和谐的氛围中,与本文对话、与自我对话,敞开心灵,思绪飞扬,从而在熏陶感染中建构起新的思想链条,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金色花教学反思13

《金色花》篇幅短小,而意蕴丰赡,是泰戈尔散文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它写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并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的“捉迷藏”,描绘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现家庭天伦之爱,表现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这样一幅画面,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观照,揣摩其不同的意味。

乍一看,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小小儿童。“我”的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里与妈妈三次嬉戏。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第二将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我”“失踪”一天,却始终与母亲在一起,对母亲非常依恋。“我”幼稚天真,却藏着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亲不知道,最后母亲问“到哪里去了”,“我”说“我不告诉你”,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说谎”,仍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恋。总之,“我”是在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故事虽短,但是有完整的情节,情节发展有波澜。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中各显现其性格:“我”的性格是天真活泼、机灵“诡谲”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亲的性格是沉静的、虔诚的,也是善良的、慈爱的。两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善良、善意,是母子两人性格表现的主旋律,而“我”的“诡谲”与母亲的“受骗”则与主旋律“不和谐”,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创造出特殊的意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侧重三点:

一是诗的语言美;

二是诗的画面美;

三是诗的情感美。我觉得本课最成功的地方是最后一个环节:创意表达,升华情感美。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读了这篇文章,是否也觉得我们要为深爱着我们的母亲作些什么呢?我们用有创意的作业,来表达我们一颗感恩的心!

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

学生自由想象,用“我要变作……”说话。

1.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支欢快的歌曲,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变得容光焕发!

2.假如我变成了一朵小小的白云,我要紧紧跟随着妈妈,使妈妈不管走到哪儿,都免受烈日无情地炙烤。

3.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浴时,把你吻了又吻。(泰戈尔《告别》)

学生表现都很活跃,在练习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母子深情的体验。总结这节课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在教学中,既鼓励学生读,又让学生明白应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使学生在充分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的同时,还掌握了朗读技巧,不仅读懂了诗,也学会了怎样读诗。

二是简化了教学环节。以前教诗歌时,总是将“语言赏析”单独安排一个环节。这次我尝试将“朗读”、“理解”、“品析”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在“吟读”环节中,为读好最后两节,指导学生分析语言的句式排列;在“解读”环节中充分利用点评,指引学生在解读中赏析语言。这样的安排简化头绪,为学生赢得更多朗读和思考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是美化课堂。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或创设氛围,或激发兴趣,或配乐朗诵,或画面点缀等,为课堂添色不少。另外,教师优美的语言也让课堂富有情韵。

金色花教学反思14

今天第二节我在初一4班上课一节公开课《金色花》。《金色花》是一首散文诗,想象奇特,语言优美,是一首非常适合训练朗读的佳作。其内容看似浅显易懂,实际上要多读、读懂才能真正感受作者写这篇诗歌的绵长意蕴。据此,我这节课的设计是以“读”贯穿整个课堂的。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2、品味诗歌精美语言,感受人间至爱亲情。

整堂课有几处比较成功的地方:

1、老师亲自示范朗读,然后学生在语气音调和感情把握上有个准则。

2、在赏析完人物形象后,设计了情景朗读。

3、整个课堂还算流畅,思路较清晰,引导和点评比较及时。

当然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学生的代入感不够强,如果在课前,或者让学生写几句想对妈妈说的话时,请同学播放小时候的照片,分享自己与妈妈的故事,便更能唤起孩子们对妈妈小时候的回忆,更能引导他们对妈妈的依恋;

2、在品读句子把握人物形象的环节可以给学生参考表述的句式,培养规范,学生便会更清楚自己需要做什么。

3、如果最后多一点时间请学生分享对母亲说的话,这堂课会显得更加完整。

最后,衷心感谢周级长、杨晓仪老师陪我一起磨课,给我许多修改意见,我的成长离不开你们的陪伴与帮助!感谢陈主任张主任还有各位老师莅临指导,课后给了我许多宝贵建议!初三老师因为要改卷子没能过来,这是我的一大损失。当然也得感谢我们初一4班的孩子们,他们太棒棒哒了!

金色花教学反思15

1、朗读中注意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设计的自由朗读和默读,都是为了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理解程度来解读课文,虽然会有层次的差异,但正是因为有了差异,才会有学生的主动反思,才会有进步。而实际上,学生大多都能理解诗歌的主题,对关键句子的把握也比较准确。

2、合作朗读,相互点评环节中,从第四段开始,读的学生特别多;最后两个自然段,大概有三十多个学生站起来读。“这首诗写的是孩子对母亲的爱,可是刚才读第一、二小节的时候太平淡,没有突出母子之间的幸福和甜蜜。”另外还有同学从节奏和重音方面来点评。从这样的点评看来,在听的过程中,“合作朗读”让我知道了同学们大多喜欢诗歌最后几段,因此,对诗歌的解读就以第8段的母子对话为突破口:“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朗读指导的过程也就是师生共同探索文字背后蕴涵的

诗人感情的过程。以学生最喜欢的诗句为突破口,顺应了“民意”;反复的朗读和相互点评,有利于深入理解关键句,也同时活学活用了朗读技巧,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3、中国有句古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教学《金色花》却只让孩子爱自己的母亲,那是遗憾的。爱自己的母亲,爱别人的母亲到爱那些和母亲一样圣洁、正直和善良的人,这才是泰戈尔思想中的“大爱”。利用“金色花”的宗教色彩,让学生理解诗中赞颂的是包括母爱在内的“大爱”,拓展学生对“爱”的理

《金色花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